突厥雀
《中华本草》:突厥雀
拼音注音
Tū Jué Què
别名
鵽鸠、寇雉、沙鸡半鸡子、沙半鸡
英文名
Pallas' Sand Grouse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沙鸡科动物毛腿沙鸡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yrrhaptes paradoxus(Pallas)采收和储藏:一般冬季捕捉,捕杀后,去其羽毛及内脏,取肉鲜用。
原形态
毛腿沙鸡,体形似鸽,体重250g左右。嘴似鸟,翅形尖长。中央1对尾羽特长。头顶前部、眉纹及头侧纯黄色;头顶后部及后颈棕灰,颈侧灰色,喉和后颈基部两侧的块斑均锈红色。上体砂棕色,满杂以黑色横斑。初级飞羽第1枚极尖长,末端呈丝状。尾亦砂棕色。下体砂灰棕色,中央有一大形黑块。虹膜暗褐色;嘴蓝灰色;脚具三趾,被羽毛,爪黑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开阔的草原或沙漠地带。主要食各种草籽和嫩芽。惊吓时能迅速飞短距离,但飞不高。巢营于沙土地浅窝。每窝产卵3枚,卵壳黄色或褐灰色,并杂以大小不等的红褐或紫褐斑,其上缀以紫灰色细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内蒙古、河北、甘肃、新疆、山东等地。
性味
味甘;性热
归经
脾;胃经
功能主治
补中益气;暖胃健脾。主脾虚泄泻;胃寒呃逆;肢体倦怠;脱肛;崩漏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1只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突厥雀
拼音注音
Tū Jué Què
别名
鹅鸠、寇雉(《尔雅》),沙鸡(《尔雅义疏》)。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沙鸡科动物毛腿沙鸡的肉。
原形态
雄鸟体长约40厘米。嘴蓝灰色。虹膜暗褐。头顶前部、眉纹及头侧纯黄色;头顶后部及后颈棕灰;颈侧灰色;喉和后颈基处两侧的块斑均锈红色。上体砂棕色,满杂以黑色横斑;肩羽与背相同,但其先端在黑斑间还杂以栗灰色斑。尾上覆羽的杂斑在羽端处沾蓝灰色。两翅的覆羽和三级飞羽均砂棕色;三级飞羽杂以蓝灰以至黑色的不规则状斑纹;中覆羽先端缀以黑色圆斑;大覆羽外翈先端深栗色,前后各羽相骈,形成一条栗带;初级飞羽大都为蓝灰色,第一枚形特尖长,末端呈丝状。尾大都呈砂棕色,具灰和黑色斑纹,中央尾羽特别延长,延长部形甚细尖而呈蓝灰色;羽干黑褐色;外侧尾羽羽端缀白。胸灰棕色;下胸贯以一道淡棕色带,其中杂以数条黑色细斑;腹淡砂棕色中央具一大形黑块;覆腿羽和尾下覆羽白色;较长的尾下覆羽具一条暗灰羽干纹;腋羽白而缀以黑端。脚仅三趾,无后趾,上被羽毛;爪黑色。雌鸟羽色相似,但头、颈和背部白色。
常在开阔地带结群觅食。主食植物种子。
生境分布
繁殖于新疆、甘肃、内蒙古一带;冬季见于东北地区南部及河北、山东等地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甘,热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《本草拾遗》:"补虚暖中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大田基黄
- 蛾眉石凤丹
- 牛蹄甲
- 金剪刀草
- 叉分蓼
- 土马鬃
- 鹌鹑蛋
- 笔仔草
- 山水芹菜
- 稻草
- 黄皮
- 小茅香
- 乌当归
- 蜥蜴
- 刺梨根
- 南瓜须
- 和合草
- 黄皮果核
- 假荆芥
- 蛏
- 花叶九节木
- 长松
- 白刺花
- 狐狸尾
- 蛟龙木
- 九连灯
- 孩儿茶
- 樟树皮
- 太白菊
- 金不换
- 观音竹
- 庵闾
- 绢毛菊
- 贴骨散
- 山野豌豆
- 黑海参
- 铁罗伞
- 栗树皮
- 翠雀花
- 米团花
- 断板龟
- 翅茎蜂斗草
- 苦荞头
- 无患树皮
- 栲栗果壳
- 胎生铁角蕨
- 黄海葵
- 松木皮
- 榔榆皮
- 大红袍
- 蓼大青叶
- 万丈深
- 枪乌贼
- 白子菜
- 驴蹄草
- 南天竹子
- 水飞蓟
- 母草
- 姜叶三七
- 文冠果
- 红川乌
- 苏铁根
- 罗汉果叶
- 大血藤
- 四大天王
- 辣蓼
- 大木通
- 莱菔子
- 蛇不见
- 华东木蓝
- 金丝梅
- 诃子核
- 漏斗瓶蕨
- 臭黄荆根
- 蜣螂
- 玉簪花
- 海金沙
- 青竹蛇
- 金樱花
- 青头雀
- 八目鳗
- 蝈蝈
- 山橘叶
- 渐尖毛蕨
- 黄珠子草
- 泡桐
- 铁棒锤茎叶
- 黄连花
- 小三棵针
- 蛇果黄堇
- 雷丸
- 宜昌荚蒾叶
- 蛇鲻
- 衣鱼
- 沼生水马齿
- 拐芹
- 十三年花
- 益母草
- 合萌
- 隔山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