鹅肉
《中华本草》:鹅肉
拼音注音
é Ròu
别名
鹅、舒雁、家雁
英文名
Goose as food
出处
出自《名医别录》。1.《本草拾遗》:苍鹅食虫,白鹅不食虫。主渴以白者胜。2.《纲目》:鹅,江淮以南多畜之。有苍白二色,及大而垂胡者,并绿眼黄喙红掌,善斗,其夜鸣应更。师旷《禽经》云:脚近CUI者能步,鹅、鹜是也。又云:鹅能啖蛇及蚓,制射工,故养之能辟虫虺,或言鹅性不食生虫者,不然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鸭科动物鹅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nser cygnoides domestica Brisson采收和储藏:四季均可宰杀,冬季最好,除去羽毛及内脏,取肉鲜用。
原形态
家鹅,体长约60-80cm。嘴扁阔,前额有肉瘤,雄者膨大,黄色或黑褐色。颈长。体躯宽壮,龙骨长,胸部丰满。尾短。羽毛白色或灰色。脚大有蹼,黄色或黑褐色。体躯站立时昂然挺立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水性好,善在水中生活。群性强,性很勇敢,喜斗遇人或其他动物时,常头向前下方伸,张开两翅用嘴喙击而无所顾忌。听觉灵敏,鸣声宏大,又好相应和。以青草、蔬菜、种籽、糠麸等植物 性为食。资源分布:以华东、华南地区饲养较多。一般饲养于河湖近旁。
化学成分
鹅肉的一般化学组成(每100g):水分77g,蛋白质10.8g,脂肪11.2g,灰分0.9g;钙13mg,磷3.7mg;又含维生素(每100g):A无,有A元,B1300γ,B2200γ,C2mg。对于每100g干燥材料,胸肌含铁、铜、锰,顺次为14.5、1.18、0.26mg;大腿肌顺次为8.6、0.77、0.20mg。脂肪主为油酸、棕榈酸、硬脂酸的三脂肪酸甘油酯的混合物,但也含混合甘油酯,如口:棕榈酸·二油酸、硬脂酸·二棕榈酸及少量的棕榈酸·二硬脂酸、油酸·二棕榈酸的甘油酯。不皂化物为胆甾醇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归经
脾;肺;肝经
功能主治
益气补虚;和胃止渴。主虚羸;消渴
用法用量
内服:适量,煮熟,食肉或汤汁。
注意
湿热内蕴者禁食。
各家论述
1.《纲目》:鹅,气味俱厚,发风发疮。而《本草》谓其性凉利五脏,韩《医通》谓其疏风,岂其然哉?若夫止渴,凡发胃气者,皆能生津,岂独止渴者便曰性凉乎?参苓白术散乃治渴要药,何尝寒凉耶?2.《本草求真》:鹅肉,按书有言味甘性平,有言味辛性凉,有言气味俱厚而毒,有言服则解热解毒,有言服则发风发疮发毒,持论不同,臆见各一。究之味甘不补,味辛不散,体润而滞,性平而凉,入服之而可以解五脏之热及于服丹之人最宜者,因其病属体实气燥,得此甘平以解之也。煮汁能止渴者,以其肉多肥腻而壅不渴之义也。发风发疮发毒,因其病多湿热,得此湿胜气壅外发热出者意也。3.《别录》:利五脏。4.《本草拾遣》:主消渴,煮鹅汁饮之。5.《日华子本草》:白鹅: 解五脏热,止渴。苍鹅: 发疮脓。6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补虚益气,暖胃生津。性与葛根相似,能解铅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鹅肉
拼音注音
é Ròu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鸭科动物鹅的肉。
原形态
鹅(《尔雅》),又名:舒雁(《尔雅》),家雁(《纲目》)。
体长约60厘米。嘴扁阔,前额有肉瘤,雄者膨大,黄色或黑褐色。颈长。体躯宽壮,龙骨长,脚部丰满。尾短。羽毛白色或灰色。脚大有蹼,黄色或黑褐色。
生境分布
饲养于河湖近旁,合群性,善游泳。嗜食青草。以华东、华南地区饲养较多。
化学成分
鹅肉的一般化学组成(每100克):水分77克,蛋白质10.8克,脂肪11.2克,灰分0.9克;钙13毫克,磷3.7毫克;又含维生素(每100克):A无,有A元,B1_300γ,B2_200γ,C_2毫克。对于每100克干燥材料,胸肌含铁,铜、锰,顺次为14.6、1.18、O.26毫克;大腿nrU匝次为8.6、0.77、0.20毫克。脂肪主为油酸、棕榈酸、硬脂酸的三脂肪酸甘油酯的混合物,但也含混合甘油酯,如:"棕榈酸·二油酸"、"硬脂酸·二棕榈酸"及少量的"棕榈酸·二硬脂酸"、"油酸·二棕榈酸"的甘油酯。不皂化物为胆甾醇。
性味
甘,平。
①《别录》:"平。"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苍鹅冷,有毒;白鹅凉,无毒。"
③《饮膳正要》:"甘,平,无毒。"
归经
入脾、肺经。
①《本草求真》:"入脾,兼入肝、肺。"
②《本草再新》:"入脾、肺二经。"
功能主治
益气补虚,和胃止渴。治虚羸,消渴。
①《别录》:"利五脏。"
②《本草拾遗》:"主消渴,煮鹅汁钦之。"
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"白鹅:解五脏热,止渴。苍鹅:发疮脓。"
④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补虚益气,暖胃生津。性与葛根相似,能解铅毒。"
注意
湿热内蕴者勿食。
孟诜:"多食令人易霍乱。亦发痼疾。"
各家论述
①《纲目》:"鹅,气味俱厚,发风发疮。而《本草》谓其性凉利五脏,韩愗《医通》谓其疏风,岂其然哉?若夫止渴,凡发胃气者,皆能生津,岂独止渴者便曰性凉乎?参苓白术散乃治渴要药,何尝寒凉耶?"
②《本草求真》:"鹅肉,按书有言味甘性平,有言味辛性凉,有言气味俱厚而毒,有言服则解热解毒,有言服则发风发疮发毒,持论不同,臆见各一。究之味甘不补,味辛不散,体润而滞,性平而凉,人服之而可以解五脏之热及于服丹之人最宜者,因其病属体实气燥,得此甘平以解之也。煮汁能止渴者,以其肉乡肥腻而壅不渴之义也。发风发疮发毒,因其病多湿热,得此湿胜气壅外发热出者意也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蛇果黄堇
- 海鳗
- 椎连栎
- 大沙叶
- 胡桃树皮
- 毛花洋地黄
- 寒莓根
- 桂树根
- 香石藤果
- 浙皖粗筒苣苔
- 香油罐
- 龙老根
- 鸡排骨草
- 玉簪叶
- 黄杨叶
- 蒟酱
- 鸡肠
- 棕竹
- 玄精石
- 紫桔梗
- 女贞子
- 灰毛婆婆纳
- 阿魏
- 铁轴草
- 鼍肉
- 香蒲
- 宽叶杜香
- 马肝
- 五龙根
- 水冬瓜根
- 蚌花
- 桑枝
- 豆腐渣
- 窃衣
- 四指马鲅
- 石夹生
- 硫黄
- 毛黄堇
- 木麻黄
- 水茄冬子
- 蕤核
- 鱼香根
- 准噶尔鸢尾
- 喜树果
- 达仑木
- 红粘谷子
- 石灰
- 鸭脚茶
- 龙船花茎叶
- 枸骨树皮
- 菰根
- 尖尾风根
- 红果参
- 桐叶千金藤
- 桤木
- 椰子壳
- 唇香草
- 金橘叶
- 黑芝
- 雀梅藤根
- 九牛造茎叶
- 红瑞木果
- 石鳖
- 周裂秋海棠
- 川桂
- 狭果茶藨
- 羊毛草根
- 百两金叶
- 头顶一朵花
- 多穗石柯茎
- 大麦奴
- 红毛七
- 飞天蜈蚣
- 红毛五加皮
- 胡枝子
- 红杉皮
- 红橡木子
- 红花寄生
- 红椋子
- 红头小仙
- 红头翁
- 红香藤
- 山扁豆
- 具苞水柏枝
- 竹节香附
- 含羞草
- 红木香
- 薄荷素油
- 红莲子草
- 红花菜
- 红铁泡刺
- 红筷子
- 黑心蕨
- 桂木根
- 铅灰
- 红吹风
- 红苕母子
- 红果冬青根
- 红花刺参
- 红车轴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