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蕨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独蕨箕
拼音注音
Dú Jué Jī
别名
蕨箕参、蕨箕细辛、一朵云、蕨苗一支蒿、蕨蕨草、蕨蕨蒿、金扇子、山斛、阴地蕨、独脚鸡
英文名
Woolly Grape Fern
出处
出自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阴地蕨科植物绒毛阴地蕨的全草或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otrypus lanuginosus(Wall.)Holub[Botrychium lanuginosum Wall.]采收和储藏:全草四季均可采收,洗净,切段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绒毛阴地蕨,多年生草本,高达26cm。须根多数,肉质。不育叶柄有灰白色绒毛。叶片长18-25cm,宽24-27cm或更宽,下部3-4回羽状,基部l对羽片最大,三角形,长达15cm,宽6-8cm,末回小羽片或裂片边缘有粗大重锯齿。孢子叶自不育叶的下部或近基部生出,比不育叶短,2-3回羽状,复圆锥形,长8-llcm,柄长5-7cm,小穗张开,疏松,有绒毛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800-2600m的山地常绿杂木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湖南、贵州、广西、云南、台湾、等地。
性味
微苦;甘;微寒;平;有毒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滋补;止咳平喘。主毒蛇咬伤;乳痈;疔疮肿毒;瘰疬;咽喉炎;肺热咳喘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入散剂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或研末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*辞典》:独蕨箕
拼音注音
Dú Jué Jī
别名
蕨箕参
出处
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
来源
为阴地蕨科植物绒毛阴地蕨的根。冬季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达26厘米。须根多数,肉质。不育叶柄有灰白色绒毛。叶片长18~25厘米,宽24~27厘米或更宽,下部3~4回羽状,基部1对羽片最大,三角形,长达15厘米,宽6~8厘米,末回小羽片或裂片边缘有粗大重锯齿。孢子叶自不育叶的下部或近基部生出,比不育叶短,2~3回羽状,复圆锥形,长8~11厘米,柄长5~7厘米,小穗张开,疏松,有绒毛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地杂木林下。分布湖南、贵州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微苦,平,有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滋补,平肝散结。治产后体虚,肝肾虚弱,疮毒,风毒,淋巴结肿,目中生翳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捣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翼首草
- 轮环藤
- 白苞筋骨草
- 龙须参
- 铁苋
- 蚺蛇膏
- 石楠
- 冰
- 双肾藤
- 牛蹄甲
- 闹羊花
- 牛轭草
- 牛戳口
- 牛目椒
- 糯米泔
- 牛白藤
- 糯芋
- 牛肝
- 牛奶浆
- 牛巴嘴
- 牛扁
- 牛奶浆草
- 牛角藓
- 牛筋
- 牛西西
- 糯稻根
- 牛至
- 牛耳枫枝叶
- 野荔枝果
- 牛筋果
- 牛皮
- 小寸金黄
- 胃友果
- 牛肾
- 牛屎树
- 牛耳草
- 牛奶菜
- 牛舌草
- 糯稻根须
- 牛黄
- 牛耳散血草
- 牛马藤
- 牛耳大黄
- 牛尾泡
- 闹狗药
- 牛肋筋
- 逆阿落
- 牛羊草结
- 牛白藤根
- 钮子七
- 牛蒡根
- 牛腰子果
- 牛筋刺寄生
- 斑杖
- 胖树根
- 蒲黄滓
- 瓶蕨
- 五齿剑
- 牛眼珠
- 牛尾菜
- 牛毛草
- 牛脑
- 糯米藤
- 脓见愁根
- 牛舌癀
- 牛尾参
- 牛舌头
- 脓见愁
- 牛髓
- 糯米团
- 马鞭草
- 菩萨鱼
- 炮仗筒
- 蓬子菜
- 鸡桑叶
- 雪莲花
- 香秋海棠
- 通脉丹
- 辉葱
- 黑风散
- 黑种草子
- 半支莲
- 辽东栎壳斗
- 大叶紫薇
- 腹水草
- 粉团花根
- 关公须
- 防己
- 芙蓉菊根
- 星蕨
- 蜘蛛果
- 甲鱼头
- 土中闻
- 茎花来江藤
- 矮茎冷水花
- 饭汤子
- 粉防己
- 鼬瓣花
- 香蒲
- 黑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