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拐枣
《*辞典》:沙拐枣
拼音注音
Shā Guǎi Zǎo
别名
头发草
出处
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
来源
为蓼科植物沙拐枣的根或带果全草。根夏、秋采挖,全草果熟时采集。
原形态
灌木,高1~1.5米。老枝灰白色,开展,皮不落,无光泽;一年生枝草质,绿色,有关节,节间长1~3厘米。叶线形,长2~4毫米;托叶鞘膜质,极小。花两性,淡红色,通常2~3朵簇生叶腋;花梗细弱,下部有关节;花被片5,卵形,大小不相等,果期水平伸展;雄蕊12~16,与花被近等长;子房椭圆形,有4棱,花柱4,较短,柱头头状。瘦果宽椭圆形,不扭转或稍扭转,顶端急尖,基部狭窄,连刺毛直径约10毫米,刺分歧,排列为4纵列,较刚硬,棕褐色。
生境分布
生于砂丘、砂地、戈壁、干河床。分布内蒙古、甘肃、新疆,宁夏等地。
性味
苦涩,微温。
功能主治
根治小便混浊;全草治皮肤皲裂。
复方
①治小便混浊:沙拐枣根五钱至一两。水煎服。
②治皮肤皲裂:沙拐枣全草,研末,调油膏外涂或煎水外洗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沙拐枣
拼音注音
Shā Guǎi Zǎo
别名
头发草
来源
藜科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 Turcz.,以根及带果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内蒙古、甘肃、宁夏、新疆。
性味
苦、涩,温。
功能主治
小便混浊:根0.5~1两,水煎服。
皮肤皲裂:全草调油膏外涂或煎水外洗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中华本草》:沙拐枣
拼音注音
Shā Guǎi Zǎo
别名
头发草
出处
出自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沙拐枣的根或带果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lligonum mongolicum Turcz.采收和储藏:根夏、秋采挖,全草果熟期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灌木,高1-1.5m。老枝灰白色,开展;一年生枝草质,绿色,有关节,节间长1-3cm。叶线形,长2-4mm;托叶鞘膜质,极小。花两性,淡红色,通常2-3朵簇生叶腋;花梗细弱,下部有关节;花被片5,卵形,大小不相等,果期水平伸展;雄蕊12-16,与花被近等长;子房椭圆形,有4棱,花柱4,较短,柱头头状。瘦果宽椭圆形,不扭转或稍扭转,先端急尖,基部狭窄,连刺毛直径约10mm,肋状突起不明显,每一肋状突起有3行刺毛,刺毛稀疏,有分枝,细弱而脆,易折断。花、果期5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沙土、沙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内蒙古、宁夏、甘肃、新疆等地。
性味
苦;涩;性微温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利尿。主热淋;尿浊;疮疖疗毒;皮肤皲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;15-30g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或煎水洗。
临床应用
根治小便混浊;全草治皮肤皲裂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水虱草
- 水虾子草
- 水边指甲花
- 水金凤茎叶
- 水鸡油
- 水麻叶
- 水龙骨
- 省藤
- 海莲果
- 水蓑衣
- 水虾草
- 水虾草根
- 水锦树
- 水马桑
- 水麻根
- 沙叶铁线莲
- 沙枣树皮
- 沙棘
- 生漆
- 生瓜
- 生藤
- 石菖蒲花
- 水龙
- 沙旋复花
- 水蔗草
- 水鳖
- 水黄
- 水黄花
- 水黄连
- 沙七
- 沙斑鸡
- 沙松果
- 沙果
- 涩梨叶
- 狮子草
- 过江龙
- 溲疏
- 珊瑚藻
- 水葱
- 水蕨
- 水贯众
- 水金凤
- 水韩信草
- 水马齿苋
- 沙前胡
- 沙漏芦
- 沙糖木
- 沙苑子
- 熟地黄
- 野苦梨根
- 水麦冬
- 水葫芦苗
- 水黄杨木
- 水龙胆草根
- 沙柳
- 沙梨
- 沙漠嘎
- 沙芥
- 涩梨
- 湿生扁蕾
- 狮子七
- 珊瑚
- 畲山羊奶子
- 水蛇
- 水蜈蚣
- 水鬼蕉
- 水麻
- 沙前胡子
- 沙地娃儿藤
- 沙生风毛菊
- 沙糖根
- 涩草
- 湿鼠曲草
- 生姜皮
- 生等[藏药名]
- 省沽油
- 栝楼皮
- 沙蓬
- 疏叶当归
- 水豆瓣
- 水银
- 水香柴
- 水鬼蕉叶
- 水龙胆草
- 沙枣胶
- 狮子尾
- 珊瑚草花
- 生姜
- 生姜汁
- 省沽油根
- 水蛇皮
- 沙参
- 沙红柳
- 沙茴香
- 深山不出头
- 深山酢浆草
- 深红龙胆
- 深裂黄草乌
- 珊瑚冬青
- 珊瑚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