醉马草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醉马草
拼音注音
Zuì Mǎ Cǎo
别名
马绊肠、断肠草、醉马豆、勺草
来源
豆科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 DC.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内蒙古、陕西、甘肃、宁夏、青海、新疆。
功能主治
有毒。麻醉,镇静,止痛。
关节痛:醉马草1.5钱,杠柳皮2钱,地枸叶3钱,水煎服。
牙痛:醉马草1.5钱,水煎含漱,漱后吐出;或取根少许揉烂咬患牙处,勿咽下。
神经衰弱:鲜醉马草2钱,水煎服。
皮肤瘙痒症:醉马草适量,水煎外洗。
用法用量
内服勿过量,以免中毒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醉马草
拼音注音
Zuì Mǎ Cǎo
别名
马绊肠、断肠草、醉马豆、勺草
出处
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小花棘豆的全草。春季开花前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20~30余厘米。多分枝,直立或平铺,被硬毛。托叶矩圆状卵形,基部连合,与叶柄分离,被稀毛;单数羽状复叶,小叶9~13,矩圆形,长7~18毫米,宽2~6毫米,先端渐尖,有突尖,基部圆,上面无毛,下面有疏柔毛。总状花序腋生,花稀疏;总花梗长5~9厘米,通常较叶长;花萼筒状,长约5毫米,宽约2毫米,疏生长柔毛,萼齿条形;花冠紫色,长约7毫米,旗瓣倒卵形,顶端近截形,浅凹或有细尖,龙骨瓣长约5毫米,先端有喙;子房、花柱都无毛。荚果下垂,长椭圆形,膨胀,顶端有一弯喙,长1~1.7厘米,宽约4~7毫米,密生长柔毛,花期6~7月。果期8~9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沙漠地区的河流滩地、湖盆、草滩及盐演化土壤上。分布内蒙古、陕西、甘肃、宁夏、青海、新疆、山西等地。
功能主治
麻醉,镇静,止痛。治关节痛,牙痛,神经衰弱,皮肤瘙痒。
用法用量
内服;煎汤,0.5~1钱(鲜品1~2钱)。外用:揉烂塞患牙或煎水含漱。
注意
本品有毒,服用宜慎。
复方
①治关节痛:醉马草一钱五分,北五加皮二钱,地枸叶三钱。水煎服。
②治牙痛:醉马草一钱五分。水煎含漱,漱后吐出;或取根少许揉烂咬在患牙处,勿咽下。
③治神经衰弱:鲜醉马草二钱。水煎服。
④治皮肤瘙痒:醉马草适量。水煎外洗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釜脐墨
- 鸡血莲
- 鸡嗉子叶
- 过江藤
- 震天雷
- 鹳骨
- 筋骨草
- 苎花
- 高山黄华
- 鬼臼叶
- 肥皂核
- 鲫鱼骨
- 重唇鱼
- 鸡腿蘑
- 鸡肝
- 钟乳石
- 龟版胶
- 风化硝
- 高山黄华根
- 粉团花
- 革质红菇
- 紫青藤
- 翻天红
- 鸽粪
- 蜇虫
- 防风花
- 针筒线
- 锅粑
- 鳣鱼
- 芙蓉根
- 蜂药
- 防已
- 过腰蛇
- 雉子筵
- 翻背白草
- 腐巴
- 防风叶
- 钻秆虫
- 雉子筵根
- 腹水草
- 苎麻叶
- 贵州花椒
- 光叶水苏
- 风气草
- 醉鱼草
- 锥连栎
- 高山芹根
- 高山大戟
- 芙蓉菊根
- 蚤休
- 防己
- 钻石风
- 粉团花根
- 粉防己
- 饭汤子
- 醉魂藤
- 鸡嗉子花
- 蜘蛛果
- 钻地风
- 雉肝
- 醉鱼草花
- 肿柄菊叶
- 芙蓉叶
- 钻天杨
- 肿足蕨
- 藏青杠
- 贵州追风散
- 鸡桑叶
- 鸡蛋七叶
- 鸡雪莲
- 蜂乳
- 蜂蜡
- 风藤
- 赶山鞭
- 赭石
- 革叶蓼
- 龟肉
- 蝮蛇骨
- 鸡肫草
- 肥猪草
- 蜂毒
- 风藤草
- 飞来鹤
- 飞蛾七
- 自事口草
- 过江龙子
- 高粱泡
- 鬼箭羽
- 鳡鱼
- 贯众
- 粉藜
- 苎麻
- 藏红花
- 高粱火焰苞
- 龟版
- 风花菜
- 高山金挖耳
- 锥螺壳
- 高原蚤缀
- 鸡公柴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