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革耳
《中华本草》:紫革耳
拼音注音
Zǐ Gé ěr
别名
光革耳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白蘑科真菌贝壳状革耳的子实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anus conchatus (Bull.ex Fr.) Fr.[Agaricus conchatus Bull.ex Fr.; Panus torulosus (Pers.) Fr.var.comchatus Karst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子实体,除去杂质,晒干。
原形态
子实体初期肉质,后变为强韧革质。菌盖扁平,后为漏斗形,罕为贝壳形,直径5-10cm;盖面初时有细毛,很快消失,往往粗糙或有不明显环纹,初时葡萄紫色,渐变为淡黄褐色或茶褐色,老后褪色为浅土黄色。盖缘薄,粉状,后期生稀条纹。菌肉白色,韧,后变为木栓质,菌褶延生,较密至稀疏,幅窄,往往在柄上交织,淡紫色至紫红色,后变为土黄色;褶缘平坦。菌柄偏生,偶有侧生,短,长2-3cm,粗1-2.5cm,紫色,有灰色软毛,强韧,中实。囊状体圆筒形、棒状或纺锤形,无色,(36-50)μm×(8-14)μm。孢子卵状椭圆形,无色,光滑,(6-7)μm×(3-3.5)μ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阔叶树腐木或伐桩上。夏季丛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吉林、陕西、甘肃、河南、湖南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菌盖革质或半肉质,扇形、半球形或斜漏斗形,直径4-8cm,紫葡萄色、紫褐色或菱色。边缘内卷或常呈波状,表面具细绒毛或光滑,有辐射状纹理。菌肉类白色。菌褶稍稀疏,类白色、淡紫色或淡黄褐色。菌柄侧生或偏生,长1-4cm,直径0.5-2cm,表面具淡紫色或淡灰色绒毛,中实,质韧。气微,味淡。
性味
淡;性温
功能主治
追风散寒;舒筋活络。主腰腿疼痛;手足麻木;筋络不舒;四肢抽搐
用法用量
内服:入丸散,1-3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紫革耳
别名
光革耳、蘑菇
来源
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伞菌科紫革耳Panus conchatus (Fr.) Fr,以子实体入药。
生境分布
夏秋两季生阔叶林的切株及腐木上。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河南、云南。
性味
淡,温。
功能主治
追风,散寒,舒筋,活络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锥栗
- 紫麻
- 蟅虫
- 走游草
- 鳣鱼肝
- 鹧鸪脂
- 肿节风
- 转心莲
- 苎麻梗
- 鳟鱼
- 纵条肌海葵
- 苎麻花
- 蜘蛛网
- 紫雪花
- 鱵鱼
- 詹糖香
- 芝麻菜
- 紫香薷
- 重楼
- 紫金莲
- 沼地马先蒿
- 走茎丹参
- 鹧鸪脚
- 紫金牛根
- 走边疆
- 钻地风
- 蜘蛛果
- 蜘蛛草
- 雉肝
- 醉鱼草花
- 肿柄菊叶
- 追风伞
- 钻天杨
- 肿足蕨
- 藏青杠
- 冰草白穗
- 蜘蛛蜕壳
- 蜘蛛抱蛋
- 蜘蛛果茎叶
- 自消容根
- 赭石
- 自事口草
- 藏红花
- 苎麻
- 锥栗果壳
- 锥螺壳
- 针刺铁仔
- 紫青藤根
- 蜇砂
- 针砂
- 螲蟷
- 蜘蛛七
- 蛇见怕
- 鹧鸪
- 醉马草
- 震天雷
- 锥螺厣
- 醉针茅根
- 苎花
- 重唇鱼
- 钟花草
- 钟乳石
- 雉脑
- 紫阳花
- 蜇虫
- 鹧鸪血
- 紫青藤
- 鳣鱼
- 重叶莲
- 雉子筵
- 针筒线
- 醉针茅
- 钻秆虫
- 苎麻叶
- 锥连栎
- 冰糖
- 雉尾
- 鹧鸪菜
- 自然铜
- 长毛柃叶
- 走马芹
- 紫鸭跖草
- 钟萼木
- 睡菜
- 芝麻壳
- 錾菜
- 自消容
- 走马胎叶
- 黄背草苗
- 小旋鸡尾
- 蚍子草
- 冲天果
- 甘青铁线莲
- 南枳椇
- 软水黄连
- 矮脚罗伞
- 鳢鱼
- 山玉兰
- 黄牛毛藓
- 花叶矮沱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