鳣鱼肝
《中华本草》:鳣鱼肝
拼音注音
Zhān Yú Gān
英文名
Siberian huso Sturgeon liver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鲟科动物蝗鱼的肝脏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uso dauricus(Georgi)采收和储藏:捕杀后,剖腹,取其肝脏;鲜用。
原形态
蝗鱼,体长约2m,大者可长达5m以上。头略呈三角形,吻长而较尖锐,前端略向上翘,头部表面被有多数骨板。口宽大,弧形下位,前方有吻须2对。眼小,距吻端较近。左右鳃膜彼此相连,并向腹面伸展。体被菱形骨板5行,骨板上有尖锐微弯的棘,背行骨板较大,黄色,10-16块;体侧骨板黄褐色,32-46块;腹侧骨板8-12块;腹鳍基部后有不太明显的骨板1-2块。其他部分光滑无鳞。背鳍43-57,后位;臀鳍26-36,起点在背鳍的后部下方;尾鳍歪形,上叶长而尖。体背青黑色,两侧黄色,腹面灰白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为江河中下层鱼类,多栖息于两江汇合、支流入口及急流洲涡处,捕食其他鱼类。性成熟迟,需17-20年,5-6月为产卵期,溯江产卵,卵深灰色,产卵约150万粒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,黑龙江流域尤为多见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归经
心经
功能主治
解毒杀虫。主恶疮疥癣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适量。
注意
《本草拾遗》:“勿以盐炙食。”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鳣鱼肝
拼音注音
Zhān Yú Gān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鲟科动物鳇鱼的肝。
原形态
动物形态详"鳣鱼"条。
性味
无毒。
功能主治
主恶疮疥癣。
注意
勿以盐炙食。(性味以下出《本草拾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岩萝卜
- 红皮
- 大叶紫苏
- 红三七
- 鬼点灯
- 花拐藤根
- 红根
- 五味藤
- 柳穿鱼
- 红皮云杉
- 慈竹叶
- 铺地黍根
- 桃枝
- 黄花仔
- 齿叶橐吾
- 栗柄金粉蕨
- 云南美登木
- 连钱草
- 桃儿七
- 射尿拐
- 芥蓝
- 伏毛山豆根
- 楹树
- 东廧子
- 荚囊蕨
- 空柄假牛肝
- 波缘假瘤蕨
- 苋根
- 山药藤
- 一包花
- 红花寄生
- 裂叶双盖蕨
- 川梨
- 下山虎
- 钻石风
- 钟乳石
- 龟甲胶
- 满天星
- 乌头附子尖
- 钉耙七
- 老鸦嘴
- 五色梅花
- 栘依果
- 凤眼草
- 山甘草
- 凤冠草
- 野香茅
- 小地柏
- 樱桃枝
- 延胡索
- 油茶油
- 豌豆七
- 追风伞
- 月季花根
- 柳树寄生
- 小金梅草
- 穿根藤
- 草胡椒
- 禾叶风毛菊
- 油柑叶
- 猫脚印
- 大风子油
- 水牛皮
- 山柳菊
- 柴厚朴
- 小花花椒
- 楮叶
- 梨果仙人掌
- 凉三七
- 虾子花叶
- 三色堇
- 凤仙根
- 狼毒
- 苦竹叶
- 山李子
- 红楠
- 鹿角菜
- 玉屑
- 南枳椇
- 红花月见草
- 辫子草根
- 瓜螺
- 禹粮土
- 紫金标
- 石蕨
- 三颗针
- 小金樱子
- 野芝麻根
- 菱
- 黄缨菊
- 大细辛
- 冰糖
- 浮萍
- 三白草根
- 椰子
- 山檨叶泡花树
- 垂丝海棠
- 大过路黄
- 蜘蛛蜕壳
- 宽叶独行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