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事口草
《*辞典》:自事口草
拼音注音
Zì Shì Kǒu Cǎo
别名
鹿蹄草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小回回蒜(《植物学大辞典,),假芹菜(《岭南采药录》),千里光(《南京民间药草》),自灸草、野芹菜、点草(《广东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生草药性备要》
来源
为毛茛科植物禺毛茛的全草。春末夏初,采取全草,洗净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须根多数,白色。茎直立,高0.3~1米,分枝圆柱形,中空。茎与叶柄均密被伸展的淡黄色糙毛。基生叶簇生,具长柄,通常2回3裂,1回裂片阔楔形,长3~5厘米,宽0.8~1.5厘米,再行深裂,2回裂片长方状倒披针形,上端具不规则的齿裂或3深裂;茎生叶与基生叶相似,但叶柄较短。花小,直径约6~8毫米,对叶单生于枝端;萼片5,狭卵形,外反,外面有长毛;花瓣5,黄色,阔倒卵形,长约5.5毫米,宽3毫米,基部有圆形的小鳞片;雄蕊多数,短;心皮分离,有胚珠1枚。聚生瘦果球形,直径约1厘米,花托伸长,有短毛;瘦果扁,狭倒卵形,长约4毫米。两侧边缘附近有不明显的棱线,顶端有短喙。花期4~5月。
生境分布
生长于水沟或水田边等阴湿处。分布长江中、下游和以南各地区。
形状
干燥全草,长约40厘米,暗褐色,茎有分枝,细长压扁,有纵皱纹,被灰黄色粗长毛,茎基带有须根;叶皱缩,叶片2回3裂,叶柄基部呈鞘状;枝上部带有花或果实,但大部均已脱落,而露出长3~4毫米的花托。气微,味淡。以干燥无泥沙杂质者为佳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原白头翁素,鲜茎叶中含量约0.12%,干茎叶中约0.34%,鲜根约0.3%。全草预试含有黄酮甙、酚类、氨基酸、有机酸。
性味
甘淡,有毒。
①《岭南采药录》:"略有毒。"
②《广东中药》Ⅱ:"味淡,性平,有微毒。"
功能主治
治目翳,黄疸。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发泡、塞鼻或捣汁涂。
注意
①《广东中药》Ⅱ:"其汁液切不可点眼。"
②《广东中草药》:"不宜内服。"
复方
①治眼病去膜,痘眼亦好:铜钱一个,放在脉门之上,自扣草捶烂,敷在钱眼处则扯毒,有泡,亦无碍。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
②治黄(疸)病:自扣草打烂,敷手腕脉上,待起泡时刺破,除去黄水。(《南京民间药草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破头风
- 蕨麻
- 酱
- 黄鹌菜
- 岩七
- 金橘
- 李根
- 柳花
- 岩豆
- 香秋海棠
- 香雪兰
- 岩梭
- 亚乎奴
- 木半夏
- 金兰
- 柃木
- 兰花
- 岩参
- 柳屑
- 柳根
- 林檎
- 柳枝
- 亚麻子
- 宜梧叶
- 酒糟
- 蕨根
- 卤地菊
- 兰草
- 金瓜
- 卤碱
- 建兰叶
- 蕨菜
- 金狗脊黄毛
- 圆叶碱毛茛
- 金冠鳞毛蕨
- 圆果冷清草
- 圆叶千金藤
- 岭南铁角蕨
- 林荫千里光
- 岭南花椒根
- 圆瓣冷水花
- 卵叶蜘蛛抱蛋
- 冷蕨
- 藕粉
- 雕爪
- 叶子花
- 余甘子
- 李树叶
- 厓花子
- 鼠皮
- 金挖耳
- 拦路虎
- 李核仁
- 金叶子
- 双肾子
- 三角草
- 岩枇杷
- 李根皮
- 角蒿
- 伊贝母
- 叶底珠
- 金丝李
- 金橘核
- 栗树皮
- 勒马回
- 金橘叶
- 金慈姑
- 夜合花
- 圆柏
- 岩莴苣
- 栾华
- 金槐
- 角螺
- 刘寄奴
- 廊茵
- 岩松
- 岩葱
- 角翅卫矛根
- 仰天钟根
- 凉山虫草
- 饱饭花
- 岩五加
- 兰花叶
- 獐骨
- 岩泽兰
- 亚婆潮
- 金牛七
- 金发草
- 六股筋
- 六道木
- 金橘根
- 麻口皮子药
- 豆腐皮
- 跌打草
- 黑骨走马
- 岩萝卜
- 高山扁枝石松
- 红石耳
- 金丝桃
- 金丝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