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事口草
《*辞典》:自事口草
拼音注音
Zì Shì Kǒu Cǎo
别名
鹿蹄草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小回回蒜(《植物学大辞典,),假芹菜(《岭南采药录》),千里光(《南京民间药草》),自灸草、野芹菜、点草(《广东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生草药性备要》
来源
为毛茛科植物禺毛茛的全草。春末夏初,采取全草,洗净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须根多数,白色。茎直立,高0.3~1米,分枝圆柱形,中空。茎与叶柄均密被伸展的淡黄色糙毛。基生叶簇生,具长柄,通常2回3裂,1回裂片阔楔形,长3~5厘米,宽0.8~1.5厘米,再行深裂,2回裂片长方状倒披针形,上端具不规则的齿裂或3深裂;茎生叶与基生叶相似,但叶柄较短。花小,直径约6~8毫米,对叶单生于枝端;萼片5,狭卵形,外反,外面有长毛;花瓣5,黄色,阔倒卵形,长约5.5毫米,宽3毫米,基部有圆形的小鳞片;雄蕊多数,短;心皮分离,有胚珠1枚。聚生瘦果球形,直径约1厘米,花托伸长,有短毛;瘦果扁,狭倒卵形,长约4毫米。两侧边缘附近有不明显的棱线,顶端有短喙。花期4~5月。
生境分布
生长于水沟或水田边等阴湿处。分布长江中、下游和以南各地区。
形状
干燥全草,长约40厘米,暗褐色,茎有分枝,细长压扁,有纵皱纹,被灰黄色粗长毛,茎基带有须根;叶皱缩,叶片2回3裂,叶柄基部呈鞘状;枝上部带有花或果实,但大部均已脱落,而露出长3~4毫米的花托。气微,味淡。以干燥无泥沙杂质者为佳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原白头翁素,鲜茎叶中含量约0.12%,干茎叶中约0.34%,鲜根约0.3%。全草预试含有黄酮甙、酚类、氨基酸、有机酸。
性味
甘淡,有毒。
①《岭南采药录》:"略有毒。"
②《广东中药》Ⅱ:"味淡,性平,有微毒。"
功能主治
治目翳,黄疸。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发泡、塞鼻或捣汁涂。
注意
①《广东中药》Ⅱ:"其汁液切不可点眼。"
②《广东中草药》:"不宜内服。"
复方
①治眼病去膜,痘眼亦好:铜钱一个,放在脉门之上,自扣草捶烂,敷在钱眼处则扯毒,有泡,亦无碍。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
②治黄(疸)病:自扣草打烂,敷手腕脉上,待起泡时刺破,除去黄水。(《南京民间药草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蜂胶
- 自消容根
- 饿蚂蝗
- 四脚蛇
- 紫香薷
- 重楼
- 纵条肌海葵
- 竹节人参叶
- 岭南铁角蕨
- 苎麻花
- 柏勒儿茶
- 楮茎
- 转心莲
- 破血丹
- 鸭胆
- 白蜡花
- 顺地红
- 小白薇
- 藤本夜关门
- 西瓜黑霜
- 野饭豆
- 锥栗
- 鳣鱼肝
- 假地豆
- 全叶青兰
- 蜜蜂子
- 干苔
- 酢浆草
- 茱卷皮
- 自消容
- 藏报春花
- 白牛尾七
- 干地黄
- 紫鸭跖草
- 金花菜
- 狐狸尾
- 飞天蜈蚣
- 蚱蜢
- 雉尾
- 自来血
- 自扣草
- 麋骨
- 七叶薯
- 随手香
- 黄耆
- 猫肝
- 满天星
- 八角香
- 野芝麻
- 鼠牙半支
- 蜀五加
- 通天连
- 石苁蓉
- 冷饭果叶
- 长毛香科科
- 鹿蹄肉
- 麻妹条叶
- 紫铜矿
- 亚泵礴
- 紫金龙
- 蓑草根
- 长毛风毛菊
- 暗鳞鳞毛蕨
- 鼠脂
- 苣荬菜
- 地柏枝
- 桐皮
- 酸枣树皮
- 青蛙
- 麻雀肉
- 海鹞鱼齿
- 齿瓣延胡索
- 紫金牛根
- 老虎耳根
- 肥荚红豆
- 鹧鸪脚
- 鲱鱼
- 红轮千里光
- 蜀葵
- 红黑二丸
- 白山蓼
- 鲎尾
- 枸橘叶
- 鹅臎
- 短柄忍冬
- 胡荽
- 金丝桃
- 长隔距兰
- 桂花枝
- 银紫丹参
- 狭叶鸦葱
- 光梗丝石竹
- 黄麻叶
- 尼泊尔鸢尾子
- 麻腊干
- 金牛七
- 测试
- 跌打草
- 南酸枣
- 蟑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