螲蟷
《中华本草》:螲蟷
拼音注音
Zhì Dānɡ
别名
土蜘蛛、颠蟷虫
英文名
Trap spider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1.《尔雅》郭摸注:螲蟷似蜘蛛,在穴中,有盖,今河北人呼DIEYANG。2.《酉阳杂俎》:颠蟷,案深如蝴穴,网丝其中,士盖与地平,大如榆荚,常仰扞其益,伺蝇匪过,飘翻盖捅之,才人复闭,与地一色,无隙可寻也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螲蟷科动物螲蟷的全虫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atouchia pavlovi Schenkel采收和储藏:夏季捕捉,晒干。用时焙干研末。
原形态
螲蟷,体长椭圆形,长10mm,头胸部大于腹部。口小,位于头端,头胸部上面前端有单眼4对。下面有附肢6对,第1对螯肢,第2对为脚须,似触角。雄者末端节膨大成交配器。其余4对为步足。胸部背面中央有U状沟。腹部卵圆形,前腹面中央有生殖孔,并有生殖板覆盖。尾端有疣状纺缍突2对,尖端有小孔内通纺绩腺,能分泌粘液而抽丝。全体呈黑褐色,腹部有白色带纹7对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穴居土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味咸;性寒;有毒
归经
心经
功能主治
解毒蚀疮。主疔疮肿痛;附骨疽;赘疣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研末,调敷。
注意
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:“本品有毒,用之宜慎。”
各家论述
《本草拾遗》:主一切丁肿,附骨疽蚀筹疮,宿肉鼓癌,烧为末和腊月猪脂效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螲蟷
拼音注音
Zhì Dānɡ
别名
土蜘蛛、蛈蝪(《尔雅》),颠蟷虫(《本草拾遗》),蛈母(《纲目》)。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螲蟷科动物螲蟷的全虫。
原形态
体长椭圆形,长约1厘米余。全身黑褐色。头胸部比腹部较大,口小,位于头端,适于吮吸;头胸部上面前端有单眼4对;下面有附肢6对,第1对螯状,第2对为脚须,似触角,雄者末节膨大成交配器。余4对为步足。胸部背面中央有U状沟。腹部卵圆形,有7对白色带纹,前腹面中央有生殖孔,并有生殖板覆盖。尾端有疣状纺锤突2对,尖端有小孔,内通纺绩腺,能分泌粘液,而抽丝。
穴居土中,抽丝作圆筒形的巢,上面有椭圆形的盖,可以启闭;常仰开其盖,俟其他小虫误入而捕食之。
性味
①《本草拾遗》:"有毒。"
②《陆川本草》:"咸,寒,有毒。"
功能主治
《本草拾遗》:"主一切丁肿,附骨疽蚀等疮,宿肉赘瘤,烧为束和腊月猪脂敷之。亦可同诸药为膏,主丁肿出根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朝天罐
- 海红
- 黑藁本
- 高粱米糠
- 大叶子
- 小构树叶
- 灯笼草
- 金钮扣
- 狗爪樟
- 女菀
- 三七草
- 金果榄
- 青竹标
- 蝎子七
- 刺竹叶
- 灰凤梨
- 黄锁梅叶
- 吊山桃
- 藤子甘草
- 大树三台
- 地梗鼠尾
- 云南红豆蔻
- 挂金灯
- 野海椒
- 箭杆七
- 棘刺花
- 山艾叶
- 破头风
- 高山金挖耳
- 川鄂山茱萸
- 蝲蛄石
- 大阳关
- 南方六道木
- 野荔枝
- 红头草
- 地茄子
- 铁筷子
- 腊梅
- 灵砂
- 球序鹅掌柴
- 桂花子
- 鲎壳
- 綟木
- 鹤草芽
- 里白
- 唢呐花
- 血水草根
- 狼尾草
- 天文草
- 光板猫叶草
- 红丝线
- 羖羊角
- 山核桃皮
- 大叶藻
- 四季素馨花
- 银朱
- 大苞叶千斤拔叶
- 水牛角
- 西南卫矛
- 毛蕨根
- 拐芹
- 土燕窝泥
- 炉甘果
- 血人参
- 粉叶地锦
- 越南樟皮
- 华东阴地蕨
- 十大功劳
- 麻风树
- 路边草
- 落新妇根
- 罗锅底
- 杏仁
- 南方红豆杉
- 篱栏网
- 水麻
- 使君子叶
- 凤仙花
- 野鸡脑
- 广西莲座蕨
- 羊肚
- 刺萆薢
- 莨菪
- 春不见
- 鱼鳔
- 鼻血草
- 镜面草
- 七里香
- 阴香皮
- 苍耳子
- 溲疏
- 蔓荆子
- 寒莓叶
- 黄竹参
- 石凉伞
- 刺叶楤木
- 炮姜
- 湖瓜草
- 可爱花
- 还亮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