锥栗
《*辞典》:锥栗
拼音注音
Zhuī Lì
别名
栲栗(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)。
出处
《广西药植名录》
来源
为壳斗科植物桂林拷的种子。夏、秋采集,晒干。
原形态
桂林栲,又名:山锥、锥子树、勒翠。
常绿乔木,高可达20米。树皮暗灰色,老时不规则开裂;小枝有椭圆形成孔。叶革质;长圆状披针形,长7~12厘米,宽2.5~4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常圆形,稍斜,上半部边缘有疏而利的锯齿,侧脉约10对;叶柄长1~2厘米。花细小,单性,同株;雄花绿白色,排成直立、分枝的穗状花序簇生于小枝顶部;雌花每朵藏于一总苞内,排成一短的穗状花序;总苞径约2.5厘米,外面密生鹿角状锐刺,成熟时开裂,内有坚果一个。坚果近卵形,长约12毫米,黄褐色。花期夏季。
本植物的果壳(锥栗果壳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及山谷,常与他树混生。除云南及四川西部外,广布长江以南各地。
性味
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:"甘,平。"
功能主治
①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滋补,健胃。"
②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:"健胃,补肾。治肾虚,痿弱,消瘦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炒食;或与瘦猪肉同煮吃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锥栗
拼音注音
Zhuī Lì
别名
栲栗、山椎、锥子树、勒翠、桂林栲、米锥栗
来源
壳斗科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 Hance,以壳斗、叶和种子入药。
生境分布
南部及西南部各省区(云南除外)。
性味
种子:甘,平。
壳斗及叶:苦、涩,平。
功能主治
健胃补肾,除湿热。
种子:治肾虚,痿弱,消瘦。
壳斗及叶:治湿热,腹泻。
用法用量
壳斗及叶每用干品0.5~1两,水煎服。
种子炒食或与猪瘦肉同煮吃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鳣鱼肝
- 假地豆
- 顺地红
- 全叶青兰
- 蜜蜂子
- 干苔
- 酢浆草
- 茱卷皮
- 自消容
- 藏报春花
- 白牛尾七
- 干地黄
- 紫鸭跖草
- 金花菜
- 狐狸尾
- 飞天蜈蚣
- 蚱蜢
- 雉尾
- 自来血
- 自扣草
- 麋骨
- 七叶薯
- 随手香
- 黄耆
- 猫肝
- 满天星
- 八角香
- 野芝麻
- 鼠牙半支
- 蜀五加
- 通天连
- 石苁蓉
- 冷饭果叶
- 长毛香科科
- 鹿蹄肉
- 麻妹条叶
- 紫铜矿
- 亚泵礴
- 紫金龙
- 蓑草根
- 长毛风毛菊
- 暗鳞鳞毛蕨
- 鼠脂
- 苣荬菜
- 地柏枝
- 桐皮
- 酸枣树皮
- 青蛙
- 麻雀肉
- 海鹞鱼齿
- 齿瓣延胡索
- 紫金牛根
- 老虎耳根
- 肥荚红豆
- 鹧鸪脚
- 鲱鱼
- 红轮千里光
- 蜀葵
- 红黑二丸
- 白山蓼
- 鲎尾
- 枸橘叶
- 鹅臎
- 短柄忍冬
- 胡荽
- 金丝桃
- 长隔距兰
- 桂花枝
- 银紫丹参
- 狭叶鸦葱
- 光梗丝石竹
- 黄麻叶
- 尼泊尔鸢尾子
- 麻腊干
- 金牛七
- 测试
- 跌打草
- 南酸枣
- 蟑螂
- 罗汉果
- 蔓草虫豆
- 水茄冬叶
- 刺瓜
- 铁树果
- 紫金血藤
- 梨树根
- 文鳐鱼
- 黄桷根
- 霜红藤
- 碎骨红
- 天麻子
- 枣核
- 三角叶冷水花
- 草灵仙
- 矮茎冷水花
- 岳桦
- 柱果木榄果
- 白金果榄
- 多穗石柯茎
- 石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