薇籽
《中华本草》:薇籽
拼音注音
Wēi Zǐ
别名
抱冬电、散微籽。
英文名
root of montane baliospermum
出处
出自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大戟科植物散微籽的根、皮或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aliospermum effusum Pax et Hoffm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散微籽 直立灌木,高1-2m。叶互生;叶柄长1-3cm;叶片长卵形,长6-15cm,宽3-8cm,有时分裂,通常全缘,有稀钝齿,叶脉明显三出;总状花序腋生,长达15cm,花小,浅黄绿色。果大如豌豆,三棱形,由3粒种子合生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路边、灌木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等地。
性味
辛;微温
归经
肝;胆;大肠经
功能主治
解毒驱虫;活血消肿。主黄疸;蛔虫症;外伤肿痛;骨折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。外用:鲜品适量,捣敷。
复方
治骨折:薇籽、车前草、抱龙、藤仲、玉叶金花,酒适量,共捣烂,用紫米稀饭调成糊状包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薇籽
拼音注音
Wēi Zǐ
别名
抱冬电(傣名)
出处
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
来源
为大戟科植物散薇籽的根、皮或叶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直立灌木,高1~2米。叶互生,长卵形,长6~15厘米,宽3~8厘米,有时分裂,通常全缘,有稀钝齿,叶脉明显三出:叶柄长1~3厘米。总状花序腋生,长达15厘米,花小,浅黄绿色。果大如豌豆,三棱形,由3粒种子合生。
生境分布
生于路边、灌木丛中。分布云南。
性味
辛,微温。
功能主治
解毒驱虫,接骨,散瘀消肿。治跌打损伤,骨折,蛔虫症,黄疸型肝炎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治骨折:薇籽、车前草、抱龙、藤仲、玉叶金花,酒适量,共捣烂,用紫米稀饭调成糊状包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滇榧子
- 虎头兰
- 玉蝉花
- 花椒
- 红直獐牙菜
- 白豆蔻
- 紫花地丁
- 野菰
- 黄山五叶参
- 高粱乌米
- 黑风藤
- 川滇大黄土
- 枫杨
- 一皮草
- 轮环藤
- 龙珠
- 大刺儿菜
- 尖嘴林檎果
- 江蓠
- 蟹壳
- 鳖脂
- 硫黄菌
- 微籽
- 鸭卵
- 对虾壳
- 甘草梢
- 猬脂
- 人参花
- 水草乌
- 小花吊兰
- 龙葵根
- 狗母鱼
- 山芭蕉子
- 珍珠
- 笔仔草
- 细葛缕子
- 铁罗汉
- 獾骨
- 泽兰
- 萱草
- 华鹅耳枥
- 黑沙蒿
- 葫芦叶
- 麻叶绣球
- 华东瓶蕨
- 小毛香
- 绣球藤
- 毛叶天胡荽
- 草胡椒
- 滇丁香
- 牡丹藤
- 狐肝
- 杨梅叶
- 毛蒌
- 黑面防己
- 花拐藤根
- 潺槁树
- 海月
- 蟾蜍胆
- 冰草根
- 大叶酸藤
- 南五味子
- 鲳鱼
- 白乳菇
- 小金挖耳
- 野扁豆
- 吊山桃
- 刺楸树根
- 胭脂花
- 大叶金花茶叶
- 见血飞
- 牛角瓜
- 天韭
- 石柑子
- 芭蕉子
- 甘西鼠尾
- 木蜡树叶
- 斜叶榕
- 虎掌草
- 华凤仙
- 云支花
- 大虎耳草
- 石帆
- 浮萍
- 长石
- 遍地金
- 首乌藤
- 酸枣根
- 伽果
- 猪靥
- 大过路黄
- 倒挂草
- 小檗
- 串珠耳叶苔
- 甘土
- 尖顶羊肚菜
- 镰萼虾脊兰
- 虾子草
- 罐嘴菜
- 南方露珠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