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透骨草
《中华本草》:大透骨草
拼音注音
Dà Tòu Gǔ Cǎo
出处
出自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杜鹃花科植物樟叶越橘及尾叶越橘的全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Vaccinium dunalianum Wight[Epigynium dunalianum (Wight)Klotzscjh;Thibaudia revoluta Griff.]2.Vaccinium dunalianum Wight var.urophyl-lum Rehd.et Wils.采收和储藏:全年可采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1.幼枝紫褐色,有细棱,无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5-7mm,通常无毛;叶片革质,椭圆形、长圆形、长圆状披针形或卵形,长4.5-12cm,宽2.5-5cm,先端尾状渐尖,基部楔形或钝圆,全缘,背面散生贴伏的短腺毛,侧脉3-4对,自叶片部向上斜升,连同中脉在两面突起。花序腋生,总状,多花,长3-6cm;苞片卵形,早落;萼筒长1mm,萼齿三角形;花冠淡绿带紫红色或淡红色,宽钟状,裂片三角形,开展或向上反折,外面无毛,内面被疏柔毛;雄蕊鲜黄色,与花冠近等。长,花丝扁平,长约1mm,药室背部有开展的距,药管长为药室的2倍,浆果球形,成熟时紫黑色,被白粉。花期4-5月,果期9-12月。2.与上种不同外在于;幼枝、叶柄及叶两面沿中脉被短柔毛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生于海拔(700-)2000-2700(-3100)m的山坡灌丛、阔叶林下或石灰山灌丛,稀附生常绿阔叶林中树上。2.生于海拔1400-3100m的山谷杂木林下,石灰岩山坡常绿林中及山坡灌丛中,有时附生于常绿阔叶林中树上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。2.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全株长达2m,多卷折,枝条有棱。叶片常反卷,展平后呈椭圆状卵形,长5-10cm,宽2.5-4.5cm,先端尾尖,中脉和侧脉两面隆起,尾叶越橘下面中脉和叶柄略有短柔毛。总状花序腋生,花被缩成团,花冠展开后呈卵状坛形,浅黄白色。气微,味微苦、涩。
性味
微苦;性微温
功能主治
祛风湿;通络止痛。主风湿痹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酒。外用:适量,煎汤水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大透骨草
拼音注音
Dà Tòu Gǔ Cǎo
出处
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为杜鹃花科植物尾叶越橘的全草。全年可采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灌木,高1米以上。茎直立,分枝。叶互生,革质;卵状椭圆形,长5~9厘米,宽2.4~4.5厘米,先端尾尖,基部浑圆,全缘,羽状侧脉7对,上弯,两面均无毛;叶柄短粗,长不及3毫米。总状花序排成圆锥状,腋生,有花15~25朵;花梗长4.8毫米;小苞片狭细,线形,长约7毫米,先端钻形;大苞片卵形,包被花蕾,长8~11毫米,先端尖,棕色;大小苞片均于花时脱落;花冠短钟状,径约6毫米,绿色而带淡紫色晕;花瓣5枚。浆果近球形,冠以宿萼。种子不规则三角状,表面淡棕色。花期初夏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脚、林下阴湿处。分布云南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微苦,微温。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,舒筋活络。治风湿关节疼痛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;或浸酒。外用:水煎洗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顺地红
- 乳白香青
- 蕤核
- 老虎耳根
- 角翅卫矛果
- 人中黄
- 荷蒂
- 麝香
- 赤链蛇
- 秦岭耧斗菜
- 兜兰
- 润鳞鳞毛蕨
- 姜露
- 金针菜
- 浙贝母
- 海红
- 吊山桃
- 百花锦蛇
- 小罗伞
- 山芹
- 狗狗秧
- 狼肉
- 大花剪秋罗
- 七叶仔
- 刺黄芩
- 大黄
- 凤尾搜山虎
- 狗筋蔓
- 峨三七
- 五指茄
- 柳白皮
- 蛇胆
- 凤凰衣
- 排骨灵
- 落葵
- 金荞麦茎叶
- 野木鱼
- 老鸦柿
- 瓦松
- 西伯利亚蓼
- 冷水丹
- 骆驼脂
- 芜菁子
- 续随子茎中白汁
- 九节风
- 血榧
- 白花菜
- 抽筋草
- 野木耳菜
- 乌木屑
- 凤眼草
- 大叶刺篱木叶
- 铁棒锤
- 鼻涕果
- 小白鱼
- 火棘
- 碱花
- 云豹骨
- 花点草
- 刺瓜
- 牛耳草
- 满天飞
- 人指甲
- 大血藤
- 光叶水苏
- 公鱼
- 白茎鸦葱
- 红毒茴
- 熊油
- 木瓜
- 臂形草
- 王不留行
- 挖耳草根
- 裂叶崖角藤
- 螃蟹七
- 家独行菜
- 干檀香叶
- 牛奶树
- 慈乌胆
- 蛇地钱
- 飞蛾七
- 刷把草根
- 楸叶
- 鸡胆
- 小青藤香
- 老虎须
- 华南皂荚
- 盒子草
- 云南小草蔻
- 生姜汁
- 大茶根
- 大叶醉鱼草
- 新疆木通
- 朱砂根叶
- 十姊妹
- 麻栎
- 云母
- 仰天钟根
- 镰叶马蔺根
- 橙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