猬菊
《中华本草》:猬菊
拼音注音
Wèi Jú
别名
大蓟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猬菊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akaikatzuchia lomonossowii (Trautv.) Kitag. Et Kitam. [Carduus lomonossowii Trautv.]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猬菊 多年生草本,高20-40cm。茎直立,具纵沟棱,密被灰白色绵毛,分枝或不分枝。基生叶长圆状披针形,长8-15cm,宽3-6cm,先端钝尖,基部渐狭成柄,羽状分裂,边缘有小刺尖,上面淡绿色,有光泽,无毛,下面密被灰白色绵毛;茎生地长圆形,向上渐小,忆裂或齿状缺刻,有小刺尖。基部沿茎下延成窄翅。头状花序,单生枝端;总苞卵形,直径3-5cm,被蛛丝状毛;总苞片多层,线状披针形,具硬锐尖头,暗紫色;花冠暗紫色,全为管状花,裂片5,先端钩状内弯;花药尾部结合成鞘状,包围花丝。瘦果,长圆形,长约5mm,稍扁,无毛,基部着生面稍歪斜;冠毛污黄色,不等长,有小锯齿,基部结合。花、果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阳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等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凉血止血。主疮痈肿毒;瘰疬;吐血;衄血;子宫功能性出血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猬菊
来源
菊科猬菊Takaikatzuchia lomonossowii (Trautv.) Kitag. et Kitam.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东北、内蒙古、华北、甘肃、宁夏。
性味
甘,凉。
功能主治
破血行瘀,凉血,止血。主治外伤,出血,吐血,鼻出血,子宫功能性出血;外用治疮毒痈肿。
用法用量
5钱,配方用。外用鲜叶捣烂外敷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芜菁花
- 鹿靥
- 龙利叶花
- 龙爪树
- 龙骨
- 猬胆
- 龙牙草根
- 龙须藤
- 瓦草
- 龙牙楤木
- 白刺花
- 鹿蹄草
- 小喇叭
- 龙眼
- 瓮菜癀
- 龙齿
- 龙眼壳
- 武靴藤
- 鹿藿根
- 龙珠
- 无患子皮
- 王瓜
- 鹿蹄肉
- 龙胡子
- 蜈蚣草根
- 无腺橉木
- 鹿蹄根
- 龙胆地丁
- 排草香
- 鼺鼠
- 鹿皮
- 龙胆
- 无柄卫矛
- 狭头橐吾
- 网脉旋蒴苣苔
- 王不留行
- 无距耧斗菜
- 冷毒草
- 鹿药
- 山鸡
- 黎豆
- 天胡荽
- 鹿胎
- 龙棕
- 樟梨
- 鸬鹚肉
- 无粉报春
- 龙骨风
- 刺竹叶
- 葛谷
- 望月砂
- 五桠果
- 鹿脂
- 鹿寿草
- 龙爪叶
- 鹿角胶
- 关木通
- 维氏假瘤蕨
- 龙舌箭
- 痢止蒿
- 王母钗
- 无患树蔃
- 鹿角草
- 鸬鹚翅羽
- 网脉山龙眼
- 地精草
- 龙须眼子菜
- 微籽
- 白果紫草
- 直杆蓝桉叶
- 罂粟壳
- 小花清风藤
- 野山芝麻
- 百解马兜铃
- 麻叶绣球果
- 金纳香
- 小花鸢尾根
- 黑顶卷柏
- 眼睛草
- 龙须菜
- 血竭
- 旱前胡
- 人参芦
- 金盏菊
- 鸡蛋七
- 郁李根
- 锁阳
- 落花生枝叶
- 泽泻叶
- 海金沙
- 水飞蓟
- 蛇葡萄根
- 蝮蛇骨
- 礜石
- 多叶花椒
- 野芋叶
- 地红子
- 刺柏
- 小百部
- 升药底